http://www.0245.org/bbs/
http://www.0245.org/bbs/

明十三陵怎么去? 旅游攻略(2)

http://www.0245.org 2014-12-08 来源:http://www.0245.org/bbs/ 点击:

下马碑 立于大红门前左右两侧,形制相同,高5.32米。碑的正背面均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字。朝廷命官前来谒陵,到此碑前必须下马步入陵,以示钦敬。下马碑,在警示谒陵者的同时,也烘托点缀了陵区门户。 明人张循



    下马碑

    立于大红门前左右两侧,形制相同,高5.32米。碑的正背面均刻有"官员人等至此下马"八字。朝廷命官前来谒陵,到此碑前必须下马步入陵,以示钦敬。下马碑,在警示谒陵者的同时,也烘托点缀了陵区门户。

    明人张循占曾对陵区神圣威严进行过描绘:"华表双标白玉栏,红门下马驻银鞍。晚霞照耀青袍色,翠滴松楸碧殿寒。"

    神功圣德碑亭

    碑亭平面为方形,台基边宽23.1米,亭高25.14米,四面各辟券门,重檐歇山顶。碑亭四壁及台基为明朝原物,亭内石条券顶是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年-1787年)修缮时改建的,现仍完好如初。民国及新中国成立后曾对顶部残坏的构件进行了更换和加固。

    碑亭之内建设着"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此碑用白石雕成,通高7.9米。碑式采纳"龟趺螭首"式。碑首有六条高浮雕形式的蛟龙。蛟龙首尾交盘、头部下垂。碑趺是一个俯首远眺的大龟。龟下有一层长方形的石台,上刻水波漩流。此种碑式自唐代以后遗存较多。《大明会典》中称此种碑式为龟趺螭首。而在一些古代建筑修建的书籍之中又称其为赑屃鳌坐碑或屃头龟蝠碑。传说龙有九个不成龙的儿子,他们长相不同,各有所好,故而依据各自的爱好,各司其职。赑屃、霸下或立于碑首,或仆于碑下,都是忠于职守。无论称呼怎么,都显示出此种碑式的高尚等级与神秘颜色。

    长陵神功圣德碑碑首正面篆刻"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九个大字,碑身阳面即是明仁宗朱高炽亲身撰写的"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该碑文撰写于明洪熙元年(1425)。碑文书丹者,为正统初著名书法家、太常卿兼翰林侍书程南云。所书碑文,构造严谨,笔力遒劲,是一件难得的书法佳作。

    长陵神功圣德碑恢宏壮观的碑亭、形态优美的华表、宏伟高大的碑石这外在形式,与宏篇巨制的"大明长陵神功圣德碑"碑文相互映衬,相得益彰。长陵神功圣德碑其他三面,明朝时没有文字。清代添加了高傲宗、清仁宗的御制诗文。

    华表

    立于神功圣德碑亭四角,白石雕琢而成,高10.81米,对称而设。四座华表形制和纹饰雷同。基座均为立体呈八边形的须弥座。其高低坊束腰处均雕有精美致的云龙图案。华表柱八角形,但棱角处比较浑圆。柱身上雕琢着环绕柱身回旋而上的升龙和云朵。华表上部装饰云形石板。在顶部蹲立着一只昂首长嘶的神兽--蹲龙。这四座既是墓前的标志,又是碑亭的石雕装璜物,使四周的环境更显庄严神圣。华表四周明朝时曾设有白石栏,后毁坏。1994年,修缮神道时进行了从新配置。

    石像生

    从长陵神功圣德碑亭往北的800余米的区域内,矗立着12对石兽和6对石人。据史料记录,陵墓石刻在西周时就已呈现,但汉之前遗留下的实物不多。汉以后逐步大量出现,盛于唐,清代衰落。这些石兽、石人在古代称作石仪卫,明朝以后称"石像生"。封建帝王崇奉"事死如事生"的礼念,认为人死以后,在阴间仍须要阳间的所有,诸如衣、食、住、行等等。因此在陵园的建置上,必须再现生前的生活场景。所以在陵园的神道两侧树起石人和石兽,展现出帝王驾前的威仪,取"形状如生"之义。

    十三陵石像生设置基本沿用明孝陵制度,不同之处是将石望柱由石像生的中间移到石像生的最前端,并增加了四功臣像。其排列顺序是石望柱、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武将、文臣和功臣。石兽和石人均相对排列于神道两侧。

    狮子、骆驼、象、马四种动物,是现实生活中的动物。它们或生性厉害,或性情温顺,或意味吉祥,或伴人左右。而獬豸、麒麟则是传说中的神兽。

    石兽之后为石人--将军、文臣和功臣。石人,又称"翁仲"。相传,秦代有位大将名叫阮翁仲。他身高力大,驻守边疆。因其防备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留念他,就在咸阳宫的司马门外,为他铸了铜像。后来,人们就把守护庙宇、陵墓的石像、铜像统称为"翁仲"。

    十三陵神道上这六组石人,雕刻精密,神态真切。将军头戴凤翅盔,身着铠甲,气势汹汹,一派虎威;文臣和功臣身着朝服,头戴七梁冠,手持朝笏,神态庄严。十三陵神道上的石像生,均用整块巨石雕刻而成。其中最大的石象,囊括基座,体积近30立方米。

    棂星门

    位于石像生的尽头。它设门三道,每道门有两块门枕石,可安两扇门扉,以取"设六扉而开阖"之意。三门之间为短墙,在明代时曾有黄绿琉璃饰件,后世修葺时改为如今的红墙灰瓦形制。1994年修缮时,复原了其的琉璃照壁形式。由于三门的大额枋中部上端各饰有宝珠火焰装璜,人们又称之为火焰牌坊。而帝后入葬山陵时,必须通过此门,所以又常称之为龙凤门。

    长陵

    明长陵,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明朝第三位皇帝成祖文皇帝朱棣(年号永乐)和皇后徐氏的合葬陵寝。在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地面建筑也保存得最为完好。它是十三陵中的祖陵,也是陵区内最主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长陵的陵宫修筑,占地约12万平方米。其立体布局呈前方后圆形状。其前面的方形局部,由前后相连的三进院落组成。第一进院落,前设陵门一座。其制为单檐歇山顶的宫门式建筑,面阔显五间,檐下额枋、飞子、檐椽及单昂三踩式斗拱均系琉璃构件;其下辟有三个红券门。陵门之前建有月台,左右建有随墙式角门(已拆除并封塞)。院内,明朝时建有神厨(居左)、神库(居右)各五间,神厨之前建有碑亭一座。神厨、神库均毁于清代中期,碑亭则保留至今。

    幕后故事

    一、祖陵孙用,大峪葬穆宗

    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六日,穆宗在乾清宫病故。礼部左侍郎王希烈奉神宗之命往天寿山为穆宗选择陵地,选得了永陵左侧的潭峪岭(今德陵所在位置)。同年六月,神宗又命大学士张居正与司礼监太监曹宪于即位礼后再去陵区审视。张居正对神宗说:送终的事情重大,寻找陵地的风水实际又非常奥秘。事情严重,在处理上就应思索详尽;道理微妙就应广集众言以便做得恰到好处。他倡议参照嘉靖年间选永陵时事例,派遣礼、工二部大臣及科、道官各一员,钦天监通晓地理官员、阴阳人等,再推举廷臣中精于地理堪舆之术的官员一人,一同前往观察。 于是,神宗命户部尚书张守直、礼部右侍郎朱大、工部左侍郎赵锦、礼科都给事中陆树德、江西道御史杨家相、工部主事易可久等官员与张居正一同前往天寿山观察。回来后,在张居正等人的建议下,神宗决议采用大峪山做为穆宗陵寝的修建地点。

    为什么选好了潭峪岭不用,而用大峪山呢?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剖析,原因有两个。

    第一,大峪山的"风水"优于潭峪岭。张居正对大峪山有过一段描绘。他说那里"山川形势结聚环抱……诚天地之隩区,帝王之真宅也"。而潭峪岭,则人多认为不吉。如清梁份就曾说那里是"孤峰独峙,左右界水中群山一起一伏错落不一"。又说那里"主山峻峭,气脉全无"。建在那里的德陵则是"左肩受风于北之东,右肩受风于西之北"。明代中叶,只管有对"风水"之说不再过火考究的状况,但尽量择吉而葬,却是道理之中的事。

    第二,张居正是个求实的政治家。大峪山有现成的玄宫和局部地面修筑,稍事增筑,陵园就可大功告成,事倍功半,省时省力,俭省开支。

    大峪山为什么会有现成的玄宫修筑呢?这还要回忆一下世宗朝的一些历史。

    正德十六年(1521年)三月,荒淫无度的武宗朱厚照在他的淫乐窝--豹房病死。武宗无子,遂由兴献王世子朱厚熜(武宗堂弟)继承帝位,即世宗皇帝。

    世宗皇帝即位后,通过"大议礼"之争,于正德十六年十月,追尊其父原兴献王朱祐杬为兴献帝,尊母蒋氏为兴国后。嘉靖三年(1524年)四月,又追尊其父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尊其母为本生章圣皇太后。同年修缮陵庙,荐号"显陵"。九月,有的大臣为讨好世宗,提出将埋在湖北安陆(今钟祥县)显陵的献皇帝改葬天寿山,这正中世宗的情意。他命工部办理。尚书赵璜认为不能改葬,理由是:皇考体格所安,不可进犯;山川灵秀所萃,不可轻泄;国家根本所在,不可轻动。他主张像太祖不迁皇陵,太宗(即成祖)不迁孝陵那样,不把显陵迁往天寿山。礼部尚书席书等大臣也竭力拥戴,世宗只好作罢。

    事隔十几年后,世宗的母亲章圣皇太后于嘉靖十七年十二月病故。世宗突然又下诏在天寿山营建显陵,打算把父母合葬于天寿山。他亲自到天寿山陵域挑选陵址,见大峪山"林茅草郁,冈阜丰衍",是个建陵的好地方,马上命令武定侯郭勋和工部尚书蒋瑶等人提督内外员役,开始建陵。又命令大学士夏言和礼部尚书严嵩作"献皇帝梓宫启行图"及奉迁仪注。不久,世宗又变卦了。他说:"迁陵一事,联中夜思之。皇考奉藏体格将二十年,一旦启露风尘之下,撼摇于道路之远,联心不安。" 打算把母亲章圣太后南袝显陵。

    他命锦衣卫指挥赵俊去湖北显陵,开启玄宫,审视大内。但回报说玄宫内有水。于是,世宗亲自去显陵察看,命重建玄宫,以待合葬。世宗在回京的路上,途经庆都尧母墓,他灵机一动,又想仿尧父母异陵而葬的故事,不迁父亲的棺椁,而将母亲葬于大峪山。嘉靖十八年(1539年),他亲自去大峪山阅视陵工,又说:"峪地空凄,岂如纯德山(显陵后面的山)完美,决用前议奉慈宫南袝。"由于世宗举棋不定,变幻无常,几经周折之后,这座新建好的玄宫便空了下来。穆宗生前没有预建寿宫,此时正好用上。

    隆庆六年(1572年)七月,工部尚书朱衡从工地回来,向神宗叙说了玄宫内的状况。他说,肃皇帝为睿祖(献皇帝庙号"睿宗")修建的玄宫"内紫光焕发,和气郁蒸,门堂洁净,宛若"暖室"。神宗听了非常快乐,随即命礼部议定发引事宜。八月二十二日,迁孝懿皇后李氏棺椁葬昭陵,九月十九日,穆宗皇帝的棺椁也葬入陵内。像这样利用为他人所建的玄宫埋葬帝后的,在明代还是第一例。
上一篇:北京东湖港自然风景区
下一篇:中国北方国际射击场攻略


排行榜 TOP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