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0245.org/bbs/
http://www.0245.org/bbs/

明十三陵怎么去? 旅游攻略(3)

http://www.0245.org 2014-12-08 来源:http://www.0245.org/bbs/ 点击:

二、两度兴工,耗银百万 自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五日,神宗下诏在大峪山建陵,声势浩荡的地面修筑工程就开端了。工部尚书朱衡被委任总督山陵事务,工部左侍郎赵锦负责督催木石,工部右侍郎熊汝达和内宫监太监周宣



    二、两度兴工,耗银百万

    自隆庆六年(1572年)六月十五日,神宗下诏在大峪山建陵,声势浩荡的地面修筑工程就开端了。工部尚书朱衡被委任总督山陵事务,工部左侍郎赵锦负责督催木石,工部右侍郎熊汝达和内宫监太监周宣等在工所提督施工。另外还有锦衣卫左都督朱希孝、佥书杨俊卿等在现场往来监工。

    工程进展非常迅速,仅仅一年时间,昭陵的工程就全副完结。为此,神宗特赐工部尚书朱衡等人银币若干,还恩准侍朗熊汝达一子入国子监读书。

    但一帆风顺,由于施工不细,才过了一年的时间,陵园修筑便出现了地基沉陷的问题。万历二年(1574年)七月,昭陵神宫监官陶金等上奏说:"六月以来,阴雨二日,本陵棱恩门里外砖石沉陷。"工部主事王淑陵奉旨查看,回来后与陶金反映分歧。并说棱恩殿、明楼、宝城等紧要处没有损伤。于是,工部又向神宗反映,陵寝重地,鼎建未及一年便出现事变,内外经管官员都应究治。辅臣张居正也引湖北显陵殿阁渗漏,降罚经管官员的事例,要求对此进行查处。为此,神宗对王淑陵的回奏进行了批评,说陵寝重地,怎能说沉陷处不紧要?并决定对欺慢误事,造作不精的提督工程太监周宣、左监丞郭全革恩一等,管工主事易可义、员外郎石汉降俸一级,官匠王宣等下法司发问。

    事情还没解决完,工科给事中吴文佳又对神宗说:"棱恩门、殿等处沉陷甚多,至于宝城砖石翻塌损害,更为可虑。"神宗随即命工部侍郎陈一松、给事中胡汝钦再去陵园察勘。回来后报称:陵园沉陷严重,棱恩殿丹陛、方墙等处都有程度不同的沉陷、闪动,与陶金、王淑陵所奏相差迥异。神宗览奏十分生气,马上命都察院会同工部对闹事人员进行参处。这次处分比上次更为严格,周宣、郭全各降三级,革去管事职务;熊汝达已致仕,着冠带闲住,恩荫罢革;易可义、石汉各降三级,调外任;等法司从重问拟;朱衡着以尚书致仕;杨俊卿等监工人员四人各降一级,郭元相夺俸半年;马录等法司提问。

    陶金、王淑陵因报告的时间与陈、胡二人观察的时间相差一月,其间大雨连绵,沉陷陆续增加,免以虚报处分。

    由于昭陵棱恩门、棱恩殿、垣墙等处严重沉陷,万历三年(1575年)正月,神宗不得不委派工部左侍郎陈一松等提督再修昭陵。七月,陵工告竣。

    由于昭陵屡次兴工,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第一次兴工(指地面修筑),万历元年十月工部盘查营建所用钱粮数,计用库银390932两,还不囊括其中神木等三厂的木植用银、大通桥厂的白城砖用银、大石窝等厂旧石料的折银及户、兵二部雇抵班军工食行粮等用银。万历元年十二月,巡视厂库工科给事中梁式等查盘修建昭陵所用钱粮数,除工部上述适用银外,又有户、兵二部银110119两,合计用银50105O两有奇。其中;营缮司用银204422两,虞衡司13145两,都水司118854两,屯田司164628两。

    第二次接修用银数,文献中没有明白记录。但据《明熹宗实录》记录,前后两次修建共用银150余万两。这还不算嘉靖时修建玄宫的费用。如算上嘉靖年间营陵的费用,其总用度至少在200万两以上,简直相当于隆庆时一年的财政总收入(隆庆年间岁入约230余万两)。由于营建昭陵须要庞大的钱粮开销,工部库银匮乏到了极点。万历二年八月修缮涿州桥,工部拿不出银两,兵部派不出军匠,不得不由辅臣张居正央求万历皇帝恳请母亲解囊捐银,雇工修建。

    三、修筑特性

    (一)十三陵中独创"哑巴院"之制

    昭陵的陵寝制度在十三陵中属中等范围。其神道的设置,从长陵神道七空桥北向西分出,长约2公里。途中建有五空、单空石桥各一座。近陵处建碑亭一座,亭后建并列单空石桥三座。陵宫修筑,朝向为南偏东38度,占地约3.46万平方米。其总体布局亦呈后方后圆之形,宝城前设两进院落,方城下甬道作直通前后的方式,以及棱恩殿、配殿为五间,棱恩门为三间的规制均如泰、康诸陵制度。

    昭陵的最大特性,是率先造成了齐备的"哑巴院"制度。明朝的帝陵从献陵到康陵前后六陵,宝城内的封土都是从宝城内环形排水沟以内开始夯筑"宝山"(墓冢)的,其外形呈天然隆起之态。《昌平山水记》记之为"甬道平,宝城小,冢半填"。昭陵则不同,宝城内的封土填得特别满,简直与宝城墙等高,正中筑有上小下大的柱形夯土墓冢,封土的前部有弧形砖墙拦挡封土,并与方城两侧的宝城墙内壁相接,构成了一个封锁的月牙形院落,人们俗称为"哑巴院",并称院外月牙形的墙体为"月牙城"。

    宝城封土的排水系统也十分讲究。宝城为前低后高形式,城内的封土则是中高外低。宝城的内侧设砖墁凹形水槽,左右两侧稍前处又各设方井两眼,井上覆盖凿有漏水孔的水蓖子,井下有暗沟前通哑巴院内的两侧排水孔道。每当大雨降后,城内雨水能顺利地从哑巴院两侧的排水暗沟排出,有效地保证了玄宫上面封土的干燥。

    方城后的琉璃影壁也改泰、康等陵依墙而建的方式,为一半嵌入墙体之内的随墙而建的方式。

    昭陵的宝城与泰、康等陵宝城形式相比较,显得愈加精致壮观。 那么,为什么昭陵会采用这种"哑巴院"的形制呢?这还要从昭陵宝城培土一事谈起。据《明神宗实录》记录,万历九年(1581年)五月十五日,工部上一道奏章。说:"永陵宝城黄土,自嘉靖十八年以来,至今四十二年,不为不久,乃非常尚亏其八。"还提出六条意见请神宗批答。神宗览奏后下旨说:"皇祖宝城培土如何四十余年尚未完?就这工程严重,若用陵军、班军不免耽延时月,终无完局,依拟通行雇募,刻期报完。"又说:"朕前恭 陵寝,见昭陵宝城亦欠高厚,着一体加培,俱不许苟且了事。"这样一来,永、昭二陵宝城的黄土同时加培,大臣们恐洛下"苟且了事"的罪名,自然就按同一规制培筑了。这就是昭陵宝顶与永陵雷同,却与长、献、景、泰等陵都不同的缘由。由于封土的培高,冢前拦土墙、排水系统、照壁形式,与宝城、方城的关系都要重新考虑,于是造成了陵区内第一座"哑巴院"。这种形制由于冢前拦土墙的大幅度增高,不仅能够满足以永陵位模式在宝城内填满黄土的需要,而且方城下的甬道和宝城内通向明楼的左右转向礓 也可以继续运用,而不致被封土掩埋。这种月牙城、哑巴院的方式为后来的庆、德二陵所沿用。

    也许有人会问,昭陵的月牙城、哑巴院会不会是原设计就是这样,是原来拟定好的翻新之举呢?

    从昭陵修建的历史背景看,不会是这样的。由于从整个陵寝建筑的规制看,昭陵是按泰、康等陵形制建造的。而且昭陵营建时,正是明代中叶驰名政治家张居正执政期间。张居正受孝定皇太后李氏之托,辅佐年幼的神宗皇帝,正事必躬亲以求实的精神锐意改变时弊,他虽对先帝陵寝的建造态度也非常认真,但绝不会将精力花在陵制的创新上。因为这样的翻新只会增加陵工的工程量,加大用度,而当时张居正却是想方设法在思考着如何开源节流,从各个方面节俭国家的财政支出。这点从神宗隆庆六年七月谕工部尚书朱衡的内容也可看出。神宗的手谕说,昭陵的修建"固不可因陋就简,以天下而俭其亲,亦不宜浪费糜财,饰文而鲜实……"可见,昭陵"哑巴院"是在一个偶尔要素影响下构成的。

    长陵

    在天寿山主峰下。是明成祖朱棣和他皇后徐氏(十三陵中第一个入葬的人)的陵寝,为十三陵中最早和最大的一座。建成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整个陵园用围墙环绕,分为三个院落,包括陵门、神库、神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棂星门、宝城、明楼等(现局部建筑已不存)。宝城砖砌,圆形,直径约340米,周长1公里多,上有垛口,形似城堡。内为高大的封土,封土下面就是地宫的位置。宝城南面中央有门,可沿磴道上达明楼。楼呈方形,四面辟券门,中贯十字形穹窿式天花。顶为黄筒瓦重檐歇山式,檐下榜额书“长陵”二字。

    楼正中有碑一座,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成祖文皇帝之陵”。除陵园本身外,还有东西二坟,东坟在德陵馒头山南,西坟在定陵西北,坟内别离掩埋十六个为朱棣殉葬的宫妃,因其坟形如深井,故名东井、西井。祾恩殿:在长陵第二进院落内。即享殿,是祭陵时行祭奠典礼的处所。明嘉靖年始定此名,意谓感恩受福。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黄瓦红墙,重檐庑殿顶,坐落在绕以汉白玉护栏的高约3米的三层石台基上。面积1956平方米。殿内有十二根金丝楠木明柱,最大的直径1.17米、高14.3米。梁、柱、檩、椽、斗栱等构件,也用楠木制造。历时虽有五百余年,仍安固如初。这样宏伟的楠木建筑物,在中国已绝无仅有。

    永陵

    在长陵东南阳翠岭下。是明世宗和他三个皇后的陵寝。其范围不迭长陵,但构造精美细致。陵为三进院落,享殿七间,两庑配殿各九间。明楼保管较完好,为十三陵之冠。墙垛用花斑石砌造,斗栱、飞椽、檐椽、额枋都为石雕,宝城垛口和两侧通道也用石砌。清初学者王源曾赞其“玓瓅磷磷烂烂,冰镜莹洁,纤尘不留,长陵莫逮”。享殿现已不存,唯残基上留下一块陛石,上雕龙凤,剔透玲珑,栩栩如生,是明代宫殿雕石的杰作。

    定陵

    在长陵西南大峪山下。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朱翊钧和他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陵寝。万历十一年(1583年)朱翊钧趁祭陵之便,带领文武官员、术士、钦天监等在天寿山亲自选定陵址,肯定建陵规制。次年动工,历时六年,役使军匠、工匠达三万余人。主要修筑有陵门、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宝顶和地下宫殿。除明楼、宝顶外,其他修筑屡遭毁坏。祾恩殿原面阔七间,清兵入关后被毁,乾隆五十年(1785年)修缮,改为五间,民国初年又遭火焚,仅存遗址。

    明楼为黄琉璃筒瓦重檐歇山顶,檐下榜额书“定陵”二字。四角及台阶都用巨石拼砌而成,枋、椽、斗栱也用石雕,加饰彩画,坚实美观。明楼内的石碑,额篆书“大明”二字,碑身刻“神宗显皇帝之陵”。两侧的宝城,为一圆形城墙,长约750米,砖砌。垛口仿永陵用花斑石垒砌,清时已毁。陵院内外,原建有宰牲亭、神库、神厨、朝房、神马房、神宫监等。地宫位于明楼的正后部,是皇家陵寝的主要部分。1956年5月进行挖掘,出土大量珍贵文物,揭开了地下宫殿之谜,为研讨明代历史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地下宫殿:定陵地宫是十三陵中独一开挖的地宫(截至1997年)。

    在定陵明楼的正后部,距墓顶27米。总面积1195平方米,全部拱券式石结构,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宽敞的殿堂联成。前、中殿为长方形甬道,后殿横在顶端。前、中、后三殿之间各有道石券门,其檐、椽、枋、脊、吻兽均为汉白玉雕成,檐下有空白石榜。券门下是两扇洁白的汉白玉门,高3.3米,宽1.8米,重约4吨。门扇上均横以青铜铸成的长方形大梁(称管扇),宽84厘米,厚30厘米,重约10吨。石门制造工整细致,设计科学合理。门内有顶门用的“自来石”,通高1.6米,两端刻莲瓣。前、中殿长58米,宽6米,高7.2米,全用“金砖”(大型方砖)铺地。中殿是摆设祭器的殿堂,内置帝、后的三个汉白玉石宝座及点长明灯用的青花云龙大瓷缸和黄琉璃五供。左右配殿为石拱券无梁修筑,长26米,宽6米,高7.1米,中有汉白玉垒起的棺床,棺床上面用“金砖”铺砌,中间有长方形孔穴,内填黄土,称“金井”。后殿为地宫中最大的殿,长30.1米,宽9.1米,高9.5米,地面用磨光花斑石(石+曼)砌,棺床中央搁置朱翊钧和孝端、孝靖两后的棺椁,三具棺椁周围放有玉料、梅瓶及装满随葬器物的红漆木箱。

上一篇:北京东湖港自然风景区
下一篇:中国北方国际射击场攻略


排行榜 TOP9